茂名中考

2019年茂名中考语文作文应该怎么写,如何写不走题

发布时间:2023-06-10 03:50:48 来源:新高考网

2017年茂名中考语文作文应该怎么写,如何写不走题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11月30日,被国际气象届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的“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获批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人们奔走相告,也都议论纷纷。

甲:我们老祖宗说得好:立春要迎春,清明要踏青,冬至要吃饺子,这是智慧的结晶啊,真的值得为我所用。

乙:可惜我都不知道“二十四节气”是啥呢。

丙:知道又有何用?“二十四节气”有些节令跟今天的气候物候特征不相符了。今天节气是大雪,但艳阳高照,热得要命。世易时移,有些传统的说法不准确了。

丁:可不能这样说。你不觉得现在早晚温差大,风寒更盛了?今晚,你要小心寒邪侵袭了。

戊:总觉得有些节气已不适用于当下了。比如五月下旬的小满,古时候说是小麦快成熟,但现在是到收割的时候了。

巳:可能是现在气候变暖,农事提前了吧。但是,如果全盘照搬“二十四节气”的一些做法,肯定会出差错的。

上面的议论引发你怎样的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二)作文分析及评分细则(参考答案)

一、材料解读

这是一道取材于时事的任务驱动型作文题目。主题是“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富有时代感,又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十分切合高考改革提出增强对传统文化考查的要求。“二十四节气”又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每

个学生都有话可说;但大多数人对“二十四节气”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引导学生关注传统文化,关注传统文化危机,培养保护和发扬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因此在立意上,只要能紧扣对传统文化现状的分析,认识和理解,保护和传承,包括改造、深化、发展传统文化都是正确的。

立意示例:

1、“11月30日……人们奔走相告,也都议论纷纷。”这段话透漏出如下信息:(1)“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2)“二十四节气”在国际气象界评价是很高的(中国的第五大发明);(3)对于“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人们普遍是持欢迎的态度的(奔走相告),但也有一些议论和质疑(议论纷纷)。

2、“ 甲:我们老祖宗说得好:立春要迎春,清明要踏青,冬至要吃饺子,这是智慧的结晶啊,真的值得为我所用。”??什么节气就干什么事情,这是一种生活的智慧,值得为我所用,这是对二十四节气的肯定

3.“乙:可惜我都不知道“二十四节气”是啥呢。”??对“二十四节气”不了解的代表。传统文化并非与我无关,它需要全民参与,引导关注传统文化危机

4. “丙:知道又有何用?“二十四节气”有些节令跟今天的气候物候特征不相符了。今天节气是大雪,单艳阳高照,热得要命。世易时移,有些传统的说法不准确了。”??这个人对“二十四节气”持质疑的态度,认为就算知道其内容,也没什么用,因为“有些节令跟今天的气候物候特征不相符了”“ 世易时移,有些传统的说法不准确了”。这个人质疑“二十四节气的原因主要就是这两个方面,说明文化传承需要因时而变,告诉我们要辩证对待传统文化

5.“丁:可不能这样说。你不觉得现在早晚温差大,风寒更盛了?今晚,你要小心寒邪侵袭了。”??这是反驳“丙“的言论的代表,他从 “温差”“风寒”的角度反驳“今天节气是大雪,单艳阳高照,热得要命”。隐含的意思是可以从另外的角度来解释“二十四节气”中的“大雪”,说明经验文化对现代也有现实意义。

6.“戊:总觉得有些节气已不适用于当下了。比如五月下旬的小满,古时候说是小麦快成熟,但现在是到收割时候了。”??这个也是质疑“二十四节气”的代表,但是其语气稍缓(总觉得),也能举出例子,说明传统文化具有局限性,需要与时俱进

7.“己:可能是现在气候变暖,农事提前了吧。但是,如果全盘照搬‘二十四节气’的一些做法,肯定会出差错的。”??这个是回应“戊”的讲法的,同时他也提出自己的观点“如果全盘照搬‘二十四节气’的一些做法,肯定会出差错的。”,说明虽然认同传统经验文化,但传统文化不能全盘照搬

小结:作文主要考查考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继承和创新意识,也就是如何让传统文化更好地发展。整个材料从时事热点“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入手,从“对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后的议论”展开,讨论主要围绕“继承”和“发展”。题目指向性明确,容易审读,不易偏题

二、材料含义的解读:

“对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后的议论”这个是对这个材料的整体含意的把握,对材料的含意的理解,主要也就是对“二十四节气”的延伸理解。“二十四节气”可以延伸理解为“人类的经验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延伸理解为“文化精神”“文化遗产”,我想理解延伸到这个程度就比较合适了,要是再延伸到“文化”“传统”就有点宽了。??(专家、华南师范大学教授胡家俊)

但我们认为,由于学生认知水平、见识有限等因素,能把“二十四节气”延伸理解为“人类的经验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的是比较少的,更多学生会把“二十四节气”延伸理解为“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这件事引发出的更多的是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探究,或关注传统文化危机,或呼吁保护,或批判发展,因此,只要学生能围绕“传统文化”这个范围,紧扣传统文化现状来分析,谈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保护和传承(包括改造、发展、与时俱进等)都是符合题意的立意。

三、审题立意

1、符合题意立意

(1)从认识和理解的层面: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巨大的宝库,等待我们去挖掘。

肯定非物质文化或传统文化的价值,分析非物质文化或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认为非物质文化或传统文化也要宣传,呼吁发扬光大非物质文化或传统文化,也可以提出不能盲目全盘否定或全盘接受,要辩证看待,一分为二地看待非物质文化或传统文化的价值和作用。

(2)从保护和传承的层面:珍惜古人经验,灵活为我所用。

承认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从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出发,珍惜传统文化,呼吁提高保护传统文化意识,提出行而有效的保护措施,传承发展!

(3)从传承责任感的层面:文化教育与传统文化传承任重道远。

由传统文化危机现象出发,分析文化边缘化的原因和危害,批判现代人们意识薄弱,漠视传统文化,呼吁关注、重视、传承传统文化

(4)从批判发展的层面:二十四节气内容有些不相符,但是其精神尚在,值得为我们所用,

对经验遗产要活化运用,不能照搬等。

辩证认识经验文化或传统文化的局限性,认为传承传统文化,要批判继承,使之适应现代社会和科技的要求,与时俱进,要对传统文化进行改造、深化等,丰富传统文化内涵,赋予其时代精神,使之具有新的指导意义。

2、优秀作文题目示例:

《留住传统之美》《二十四节气之想》《继承“二十四节气”文化传统》《不忘传承,不忘发展》《让二十四节气“接地气”》《传统文化痛在不为人知》《以批判之名,扬传统之美》等

3、问题作文示例

(1)范围脱离二十四节气和传统文化。如《继承和发展》《继承开拓,紧跟时代步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此类题目极为容易打擦边球。如果文章一直围绕传统文化展开,可以评为一、二等文。但如果只在开头结尾对题材有所引入,而文章例子无关二十四节气和传统文化,只能归为三四类文。

(2)既脱离传统文化,立意也过于高远,空洞无物。如《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民族精神永流传》。此类文章只能打三类文以下。

(3)完全脱离传统文化范围,只在开头引用材料,引出一个观点,但后面内容与非物质文化或传统文化无关,没有就事论事,如大谈特谈人或社会要如何如何创新,大谈创新的意义等,视为离题作文,如《人要懂得变通》等,离题作文25分以下

附评分细则:

1.基本分的作文

文章在基本切合题意的前提下,达到“三基本”(中心基本明确,结构基本完整,语言基本通顺)要求,可视具体文章在43分左右赋分。

刚到800字,一般打不到一类文,除非文质皆美。

2.优秀作文

48分,字数900字,视字数和表达往上打。

3.中等作文

40?48分,中心比较明确,结构比较完整,语言比较通顺,比较符合题意。

4.中等以下作文

⑴如果文章只是平面展开,语言表达一般,原则上不超过45分。

⑵看上去有几个层次,其实只是事例的罗列或情节的铺排,相当于一大段,原则上不超过40分。

⑶虽然有几个部分,有观点有例证分析,或虽有完整故事叙述,但明显与题目没有关联,只是语言形式上强行贴上标签,最高分不超过41分。

⑷确认为抄袭,其中有三分之二以上篇幅与原作相同,最高不超过20分,内容基本相同的不超过15分。

⑸文体写成诗歌的上限为5分。

⑹完篇而字数不足的,正常赋分后,再扣字数不足分,每少50字扣1分,扣满3分为止。明显未完篇的文章,视篇幅和内容的实际情况而定,但最高分不超过40分,未完篇的文章不再扣字数不足分。

500?600字,35?40分。

400?500字,30?35分。

300?400字,20?30分。

200?300字,10?20分。

⑺缺题目的,扣2分。

⑻卷面、错别字扣分,每错(别)一字扣1分,扣完5分为止。采用“得分数?错别字=实得分”的计分方式,无错别字者一次性打上分数。卷面明显差的,最多扣1分。

5、偏题的作文,35分上下。注意判断行文中有没有符合题意的部分以及所占的比重。

6、离题作文,25分以下

(三)师硕谈审题立意

2017年茂名一模的作文命题,延续了近几年偏好“大题幅”的习惯,整个题目达448字,材料正文达358字。题幅过长,对考生是一个不必要的小负担。统观这些年各地高考及模拟作文命题,极少有如茂名模拟般偏好“大题幅”的。题幅长,不一定表意不佳,但若能考虑考生的临场需求,将题幅精简些,可能更佳。

这是一道时事类材料作文题目,但有其特色之处。即在“二十四节气”获批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之后,设置了甲乙丙丁戊巳共六人的对话。甲认为“二十四节气”是“智慧的结晶啊,真的值得为我所用”,一方面肯定“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另一方面则关注其实用性、适用性。乙表示可惜自己不知道,这体现了我们相当一部分人对“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的“无知”或“不甚知”。丙认为即使知道“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也没用,因为“世易时移,有些传统的说法不准确了”。这也是从实用性、适用性的角度来评价而否定“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的。丁接着丙的话题,认为“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仍是有用的。这依然是从实用性、适用性的角度来谈论的。戊则认为部分“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不适用于当下,并举了“小满”的例子。这仍是由实用性、适用性角度思评。巳则推测性解释为什么一些“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不适用于当下,进而指出如果全盘照搬(运用)“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去办事肯定会出差错。这还是由实用性、适用性而评论。

六个人的对话,主题是“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在当今适不适用和如何运用。这样,我们便可以在此范围内正确寻找立意角度了。既可以肯定“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在当下的实用性、适用性,也可以辩证指出“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的不实用性、不适用性,还可以论述我们不能全盘照搬“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统而言之,就是我们应在“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适用性的范畴内,探讨如何看待、传承“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

这些都是由表层含意??“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的实用性、适用性??而思考得之。

更深层次的思考,则是对“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内涵的探索。也就是说,我们可以超越“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对当下之实用性、适用性(小用)的窄小藩篱,而从其对整个中华民族文明与发展的重大意义(大用)的层面来思考论辩。

其实,六个人从实用性的角度来谈论“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本身就是目光狭浅的,一如我们去瞻拜高州冼太夫人庙而求子,去瞻仰化州孔庙而求分,都不着本义。“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是农耕社会的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其于当下,或有实用性、适用性,或没有实用性、适用性,但这些都不是我们传承它们、为其“申遗”的根本原因。我们传承“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一方面是因为身为中国人,必须肩负民族文化传承的责任,如我们学文言文,不仅是为高考,更是为传承文脉;另一方面是因为我们属于华夏族群的一员,我们不仅是活在当下,还活在亘绵的族群文明史里,传承传统文化,我们才能在族群文化根源与长流里获得文化记忆、认同与启引,从而完成史学意义上的“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将哪里去”的探索,而生命亦必将由此亘绵、厚重、立体而不是当下、单薄、平面。

由此意义而言,材料六人谈论“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的实用性、适用性,正折射了当今人们对“传统文化”内涵的陌生与曲解,以及对待“传统文化”的功利化心态。这样,弘扬“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精义,批判当下以功利化心态对待传承“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的错误观念及做法,可作此材料作文之较大气与深刻之立意方向。

不过,需注意的是,凡材料作文,必然要受材料本身内容及含意之限制。本材料之限定内容是关于“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在当今的实用性、适用性的对话,其含义是对传统文化在当下实用性、适用性的思考。我们写作时,应该紧扣这一内容及含意限定论述。

同时,我们需注意,若文章单论“二十四节气”,就会显得单调、单薄、狭窄;所以,比较好的写法是由“二十四节气”引启“传统文化”论题,并以后者为中心论析。

而参考立意,皆由此材料内容及含意伸发。


(四)学生考场范文
(1)理性对待传统文化

(理31李美莹51.5分)

被国际气象界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的“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国人在为此感到高兴的同时,也议论纷纷。但无论如何,我认为我们应该理性对待传统文化。(概述材料,提出观点)

有人认为,知道“二十四节气”也没有用,有些节令跟今天的气候特征不相符了。的确,世易时移,气候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代的变迁,现在的“二十四节气”已不是很准确了。但是否就能说明它没有用了呢?陈道明曾在担任评委时严厉斥责了一些评论我国传统花鼓戏毫无新意,不值得再传承下去的年青评委。在此,我亦要批评持“二十四节气”无用论或过时论观点的部分国人。“二十四节气”对我国古代的农业生产及日常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的存在体现了先人们的聪明智慧。而且“二十四节气”传承至今,它已成为中国历史长河中的一个不可磨灭的印迹,渗透在中国大地的每一个角落,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行为习惯。从这个意义来说,“二十四节气”的内在含义要远比其外在功用重要得多。因此,那些否认“二十四节气”的人显然是错误的。(批判“二十四节气无用论”,剖析其错误。这段分析很到位,不过有点狭窄,仅是在“二十四节气”析论,而未能上升至“传统文化无用论”的高度剖析,而题目是《理性对待传统文化》。)

而之所以有人持“二十四节气”无用论的观点。我认为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对包括“二十四节气”在内的传统文化的了解浅薄无知。因为缺乏对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所以不能理解传统文化之于个人、国家、社会的重要性,从而缺乏对传统文化的由衷敬重,于是口出狂言。二是对传统文化自信力的缺失。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西方文化开始蔓延渗透进入我国。这就产生了我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优势性的比较。又因为近代以来,我国大小屈辱不断,处于挨打的地位,而西方国家崛起,这导致了部分国人丧失了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力,认为凡是西方的都是好的,凡是中国的都是不好的。这种崇洋媚外,妄自菲薄的心态是绝对要不得的。(分析“传统文化无用论”产生的原因。这两个原因的分析很合理,只是最后划波浪线处的内容将论题稍微偏移了。这也导致了倒数第二段“吸纳外来文化”的主题偏离。)

对待传统文化,我们应理性待之,既不能妄自尊大,亦不能妄自菲薄。诚然,我国传统文化的确存在不足之处,但是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历久弥新,亦必有其优越性,这从我国是唯一一个连续十多年申遗成功的国家就可以看出。(这一段很奇怪,因为上段既然已经分析“传统文化无用论”的产生原因,这一段便可以紧接着提出解决办法了,何必要这一段呢?而且,“不能妄自尊大”之论,从何而来?)

对待传统文化真正理性的做法是对内要去其糟粕,对外要创新融合。所谓对内去其糟粕指的是剔除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可取或不合时的部分。对外创新融合即对外来文化不能一昧抵制,而应该取其精华,并将之与传统文化融合,以为传统文化增添新的活力。正如,我国清末民国初,孙中山先生进行的剪辫子,废跪拜礼,学习西方握手礼仪,自由恋爱等的一系列改革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西法中用的一个很好的例子。能做到勇于革陋,敢于创新融合才是真正理性对待传统文化和对传统文化具有足够自信力的体现。(这段写怎么办,但掺杂了“对待传统文化”与“对待外来文化”两部分内容,后者显然是偏离题意了。举例分析时,为什么不回扣“二十四节气”呢?)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其中的一个代表,“二十四节气”的申遗成功带给我们骄傲的同时,也启示我们应该理性对待传统文化。(回扣材料,重申主题,简练结尾。)

教师点评:

李美莹同学这篇考场作文,我最欣赏的是它的“‘二十四节气’的内在含义要远比其外在功用重要得多”的理解,以及能够分析出“传统文化无用论”源于对传统文化的无知与文化自信力的缺失,这二者大气而有深度。但这篇作文有“内容混搭”的缺陷,其不仅写如何对待传统文化,也写如何对待外来文化。应该坚决剔除“如何对待外来文化”,因为它不在论题之内。而这样的“混搭”,也导致了文章中后部分的“混杂”,“妄自尊大”的无根之语便轻易而出了。其实,文章第二段即应直接切入“传统文化”,以使之统驭后文,而不是单论“二十四节气”。

而《理性对待传统文化》的拟题,也增加了论证难度。因为“理性”是一个较宽泛的词,宽泛则难以精确;如果改为“批判”或“正确”,会明确、精准些。“对待”是一个更宽泛的词,更难论述。“对待”可包括如何看待传统文化、如何传承传统文化等。实质上,这篇作文就是把如何看待传统文化与如何传承传统文化一起论述的。既然这样,应该把“对待”改为“传承”,把论题限定在“如何传承传统文化”的明确论题之内。所以这篇作文宜改为《批判传继承传统文化》、《正确看待传统文化之用》等。

相比较于张心仪同学的作文,李美莹同学这篇文章论据较少。作为理科生,我们写作文时应力求举多一些例子。因为,在阅卷场上,论据丰富的文章打分要高很多。如果我们能够做到说理条理、充分,而又论据丰富,则较能稳定地拿二等上以上的分数。

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简纲)

一、概述材料,因此观点:我们要批判继承传统文化。

二、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继承传统文化”是什么,“批判继承传统文化”是什么,“批判继承传统文化”有什么重要意义。析“二十四节气”例,拓展举例分析。)

三、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重要原则。(去功利,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创新等。析“二十四节气”例,拓展举例分析。)

四、剖析现实不能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成因。(对传统文化的无知与误解,功利主义的盛行、学界与政府层面的忽视等。析“二十四节气”例,拓展举例分析。)

五、提出使传统文化得到批判继承的对策。(提升国民传统文化素养、摒弃功利主义、学界与政府的积极作为等。析“二十四节气”例,拓展举例分析。)

六、回扣材料,回应观点:我们要批判继承传统文化。

(2)既要传承,也求创新

(理31陈玉湘52.5分)

“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那是一件令我们欣喜万分的事。但正如材料中人们讨论的那样,“二十四节”气已无法完全适合如今的气候变化和农业耕作。那么,这种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该被如何正确对待?我的看法是:既要传承,也求创新。

传承是经验,创新是发展。

如今世界正在飞速发展,中国也是发展大军中的一员。但发展不能凭空而来,经验极为重要。而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诸如中医,古建筑技术等都为各自领域的发展起到了借鉴作用,中国农民也从中受益。但是只一味因循守旧,终究只能原地踏步,无法进行发展。正如如今四季气候变化与古时大不相同,照搬“二十四节气”大可不必。所以创新很有必要。有创新才会有发展。创新即引入现代科学技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新的改造。这无疑可以为文化和工业等注入一股新的动力。《人民日报》这样评价屠哟哟获奖,“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历久弥新的中医才能永葆生机”这是对传承与创新的要求,更是对二者作用的肯定。

反观现实,多数优秀的传统手工业技术方面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传统建筑由于不加保护而日渐腐朽,传统文化越来越不被人们熟知。究其原因,其一,是不求创新。就好比“二十四节气”,它不适用于现在,并不是因为它不够优秀,而是因为气候渐变,其节气已无法对应。但如果像苗族的“拉丝银饰”传承者一样,改变传统的手工搓丝,而使用机器,同时也引入焊接技术,更是将设计图立体化,将所制成品送去展览。既吸引了年轻人前来学艺,更使这门艺术重焕生机。这也是徐悲鸿“道在日新,艺亦需日新,新者生机也,不新则死。”的真实写照。

“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老话已重复无数遍。但我认为那些传承至今的传统文化,其精华是对不同时代而言的。这些传统文化虽未必完全适用于我们这一时代,但最好的做法是将其完全保存,然后我们再取用适用部分,进行创新。做到既传承了这些宝贵传统文化,也使其新颖而再具传世的能力。因为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并非对立,而是相依相存的。没有传承,创新是空谈,但如果只求创新,而抛弃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更是得不偿失。两者的结合,应像故宫那样将传统文化印上可爱精致的纪念品,既有传承,也有创新。

“二十四节气”既然已不能完全使用,不如我们在此基础上,重新创作出适合当下气候的“新二十四节气”,既要传承,也求创新。

教师点评:

对陈玉湘同学这篇考场作文,我本如对张心仪、李美莹同学作文般段段点评的,可评着评着就不得不放弃了??因为我抓不准后半部分的文脉。这应该是陈玉湘同学下笔前对行文思路并非清晰掌握而造成的,所以有了第五段“其一”之后没有“其二”,也有了第六段似乎是在部分重复论证前文内容。(第六段应该是想对“传承”和“创新”进行辩证论述吧)我想,如果把“传承是经验”和“创新是发展”分层论述,思路会很清晰。也可以不要“传承”,而单论“创新”。

我很欣赏文章第三段对《人民日报》对屠呦呦评价的引用,鲜活、贴切、文雅、敦厚;也极欣赏最后一段,能够提出创作“新二十四节气”,有才大胆!

既要传承,更要创新(简纲)

一、概括材料,提出观点:既要传承,更要创新。

二、要传承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什么?“传承”是什么?为什么要传承传统文化?析“二十四节气”例,拓展举例分析。可正反对比分析。可不止一段。)

三、更要创新传统文化。(为什么要创新传统文化?析“二十四节气”例,拓展举例分析。可正反对比分析。可不止一段。)

四、论证传承传统文化与创新传统文化的辩证关系。(继承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继承的发展。继承必须创新才有生机,创新基于继承才能保持传统文化的精髓。析“二十四节气”例,拓展举例分析。)

五、反观现实,印证既传承更创新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六、回扣材料,回应观点:既要传承,更要创新。

(3)让传统重新发光

(理2张心仪53分)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芒满夏署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作为中国传统农业智慧结晶的“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再度引发人们关于对待传统的思考。愚以为,面对传统,在继承中革新,赋予其时代的活力,让传统焕发新光彩,或许是最好的做法。(开篇引用《二十四节气歌》歌词,合景而添文采。然后简练概述材料核心内容,接着提出自己的观点。“愚”有文气,比口语化的“我”好。)

传统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的遗产,有一句诗说得好:“无论你离开多远,都离不开你的心;无论你跋涉多久,都躲不了你的影。”于每个中国人而言,这个影子就是我们植根于传统的根;面对传统文化,继承永远是前提。而如今,不仅是“二十四节气”渐渐为人所淡忘,太多的传统文化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日渐式微。反映戏曲文化的《百鸟朝凤》票房惨淡;中国最为隆重的春节年味索然,都暴露出国人对传统的不上心。谨记一个没有根的民族没有明天,只有继承而非淡忘,中华的文化基因才能薪火相传。(这段非常简练,在一段中融合了对“传统”的定义、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传统文化在当下的式微、警示漠视传统文化的危害。其实这一段就是阐明“传统文化是什么”和分析“为什么要传承传统文化”。很精彩的一段,难得的是这份简练的笔力及最后富于哲理的语句。)

然而,就如“二十四节气”中不少内容已经与现实矛盾,需要我们在继承传统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糅合传统的精粹与时代的脉搏,(让传统文化焕发新光彩)。而要想做到这点,我认为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以“然而”转折,见出思路的变化,托出“让传统文化焕发新光彩”的主题,然后引启后文。)

一是师古而不泥古,明白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的矛盾点,加以修正。前段时间火热的北京老话中有不少涉及家规家风的内容,“吃有吃相,坐有坐相”“楚梦归家须告知长辈”“不许用筷子满盆子挑菜”诚然,这里面有不少当下人们也应该奉行的准则,这部分传统委实值得延承。但我们也要注意到里面关于笑不露齿等与现行生话方式相悖的训诫。如果我们拘泥其中,全盘接受,必然会给生活带来极大的困扰。就像完全依二十四节气区安排农事也会闹出乱子,有批判的继承,才能找到传统与现代最和谐的相容点。(对策一。这是“解决问题”、“怎么办”的第一层。不过,虽然这段的举例分析很贴切而精彩,但“分论点+举例分析”的写法毕竟不能把道理析明,虽然论据丰富,但很难未达“厚重”。举例是不能代替析理的,所以在提出分论点后,应该在道理上剖析“为什么”,即“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是为何会产生矛盾点”,而其“修正”的原则应该是什么;然后才是举例分析)

再者,传统要焕发生机,就要使用当下时尚的商业模式去运营,为传统打下时代的烙印,拉近传统和新生代的距离。不难想象,“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确实引起了不少回响,但要扩大熟知度仍远远不够。或许可以仿照歌手谭维维和秦阴老腔合作的成功案例,也可以借鉴央视推出的大受欢迎的《我在故宫修文物》系列,建立传统与时尚的运营模式的联系,多渠道进行推广,令百姓可以与曾近神秘遥远的传统并肩言欢。(对策二。这是“解决问题”、“怎么办”的第二层。不过这一段也未能的道理上剖析“为什么”,而是更多地以析例来代替析理。)

总之,对待传统我们应该身体力行的去继承,同时不盲从,有革新,有变通。唯有这样,才不至于让“端午节”被抢注、“中医针灸”墙内开花墙外香的遗憾再次上演。愿我们能借由“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的契机,让传统焕发新气象!(平实但稳健的结尾。在此结尾段添加了“端午节”和“中医针灸”的例子,非同常笔,但效果很好。不过,“中医针灸”墙内开花墙外香也挺好的,同时启发我们:让传统文化走出去,也许是使它焕发光彩的好办法。就结尾技巧而言,一般是概述前文内容,重申主题,回扣材料。结尾若能引用名言,会更显厚重。)

教师点评:

张心仪同学在茂名市一模中以130分获得全市语文科第一名,作文优秀固是重要原因,但更重要的是基础题部分作答非常出色。就语文备考而言,把作文之前的基础题尤其是选择题做好,是比写好一篇作文更重要的事。作为高三学生,我们应该明白,作文的考场发挥与阅卷打分有许多偶然性,我们很难次次优秀;但基础题目,则是可以次次出色而且不受阅卷主客观因素影响的。

此文打53分,很合理。不可否认这是一篇条理清晰、层次递进、论据新颖丰富、紧扣材料而又拓展开阔的优秀考场作文;但没有往更高分打,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审题立意稍有偏差。这道材料作文的核心主体是“传统文化”,而非“传统”。传统与传统文化虽然相近,但并不等同,不可以相互替代。而题目《让传统重新发光》虽然观点鲜明,但平白少彩,(可改为《让传统文化焕发光彩》)而且一下子把“传统”这一审题立意偏差的缺点暴露无遗,使文章在阅卷伊始就失分了。在论证主体中,也是“传统”与“传统文化”交杂。二是析理单薄。文中“怎么办”的两层,缺乏道理剖析,从而导致文章未达至“厚重”层次,故而未能使阅卷老师很信服地打一等上的分数。

《让传统文化焕发光彩》,由题目而论,文章既可以侧重于“为什么要让传统文化焕发光彩”,也可以侧重于“怎样让传统文化焕发光彩”。前者强调“让传统文化焕发光彩的重要性”,后者强调“怎样让传统文化焕发光彩”。但无论侧重哪方,都只是侧重而已,并非荒废另一方,对另一方应依然以重点待之。张心仪同学采用第二种写法。不过,如果侧重于“怎么办”,则应先剖析“这么办的原因是什么”。如“用当下时尚的商业模式去运营传统文化”,则应先分析与商业化时代隔阂是传统文化式微的重要原因,而时尚商业模式非但不会破坏传统文化,反而能使传统文化融入*,从而焕发新光彩。这一“原因分析”,可以在“怎么办”时连带分析,也可以于“怎么办”前独立分析。

让传统文化焕发光彩(简纲)

一、概述材料,提出观点。

二、传统文化是民族文明的根本,我们让传承不息。(传统文化是什么,当下对传统文化的漠视及危害,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扣“二十四节气”论析)

三、传统文化在当下式微的原因一:部分内容不相适合现实生活,甚至落后、错误。(析理、析“二十四节气”例,拓展举例分析)

四、传统文化在当下式微的原因二:受商业时代冲击,与时尚商业模式背离,难于推广与应用。(析理,析“二十四节气”例,拓展举例分析)

五、让传统文化焕发光彩对策一:师古而不泥古,明白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的矛盾点,加以修正。(析理,析“二十四节气”例,拓展举例分析)

六、让传统文化焕发光彩对策二:使用当下时尚的商业模式去运营,为传统打下时代的烙印,拉近传统和新生代的距离。(析理,析“二十四节气”例,拓展举例分析)

七、总结前文,重申主题,回扣材料。

(三、四可以合可分,四、五可合可分。随机应变)

(五)橘郡中学教师下水作文

见小用更识大用

(师硕)

中华文明泱泱五千年,历经磨难而长存常盛,为何?因有传统文化的传承不息!

可现在,传统文化正遭遇着严峻的传承危机。如材料中“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后,人们关注的,不是传统文化大用处的文化宏义,而是其小用处的实用价值。唉,如此错误认知传统文化,中华文明危险啊!

传统文化当然有小用的实用价值。就如“二十四节气”可以指导人们耕种、养生,粽子、汤圆可以美味享用,岱宗、长城可以攀登望远。可是,传统文化的大用处,却在文化宏义层面??它是国家、民族的文明结晶和文化记忆,更是国家、民族文明存亡盛衰的根本。传统文化存,则国家、民族文明可繁盛不衰。传统文化灭,则国家、民族文明必衰亡。文明既衰亡,则国家、民族亦不存。故钱穆《国史大纲》言:“世未有其民族文化尚灿烂光辉,而遽丧其国家者;亦未有其民族文化已衰息断绝,而其国家之生命尤得长存者。”南怀瑾亦言:“亡国非可怕,至可怕者乃国家、民族之根本文化亡绝矣,此则万劫不复也!”

诚哉斯言。我们怎可不传承传统文化呢?犹太民族历经二千余年的流浪劫难,依然坚守传统文化,故而终为强大、优秀之民族。相反,伊拉克虽然有“古巴比伦文明”的辉煌,但此古文明已湮灭,其后也没能产生统一的国家、民族传统文化,所以后来虽然勉强捏合成国,却是一个各部族离心离德、分据割裂的衰弱之国,备受侵凌和内乱。“台独”势力妄图“去中国化”,是因他们明白,欲使台湾彻底“独立”,必先根绝中华传统文化。“港独”分子叫嚣,固然有国外势力教唆的原因,可香港长期沦为英殖民地,“港独”分子少受中华传统文化熏陶,也是其中的深层原因吧。

传统文化如此重要。可世人只见其小用而不识其大用,危险啊!

以小用来判定传统文化的价值,是当下的风气,对传承传统文化危害甚大。如“二十四节气”的气象陈述,远比不上现代气象科技精准便捷,弃之可也。如此,我们大可以丢弃传统文化如粪土了。这种小用的心态,其实是很短视的功利主义。它的取舍标准,不在于文化宏义,而在于私己利益。所以王国维故居被乱搭乱建以收租金,梁思成、林徽因故居被房产商荡平,一些地方政府为商业开发而拆毁文物或新建“文物”。此类为功利而趋小用弃大用的事件层出不穷,则传统文化的湮亡并非危言耸听啊。

见小用更识大用,传承传统文化,政府与百姓有责!在政府,一方面,继续完善相关法规政策,加大资源投入,加强监管与惩处,切实有效保护、传承传统文化;另一方面,更新发展观念,在经济利益与保护、传承传统文化矛盾时,能有敢为大用牺牲小用的远见和魄力;再一方面,在社会各个层面加强传统文化教化,增强国民传统文化素养,颂扬传承传统文化之大用,匡正以小用看待传统文化的功利世风。在百姓,则应力所能及地主动学习、保护、传承传统文化,在小用与大用冲突时,能舍小而取大。

亨廷顿言:“国家的富强可能导致本土文化的复兴。”罗志田则言:“只有让传统文化在国人思想里融会贯通,国家才能继续向前发展。”我们正处在国家富强而传统文化复兴的关键时期,见小用之实用价值,更识大用之文化宏义,尽你我之力去传承如“二十四节气”的优秀传统文化,则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可待也!

师硕自评:这篇作文写得艰难而滞涩,前后拖延近一个星期才完成。期间数易标题,如有《摈弃功利心态,传承传统文化》《功利心态是传承传统文化的大忌》、《传统文化之用,在大而不在小》、《舍小用取大用,传承传统文化》和《传承传统文化,振我中华文明》等,这篇文章原来的题目是《传统文化之用,在大而不在小》,但完篇后又把它改定为《见小用更识大用》。数易标题,其实是主题的变换调整。主题既然不确,则要酣畅下笔是极难的,同学们应该也能看出其主题飘闪的痕迹。期间又数易其稿,残篇约有四,成篇则有二。写时,总像陷入魔咒般,老是不满意前稿,要推倒重来,要摆脱前稿的套路;可重新下笔,又是前一篇的路子;于是又不满意,再搞一篇,仍是不满意。在这样的拘禁与挣脱中,我一坐到电脑前就脑袋发胀、脑筋僵死。后来终是“凿”出了一篇,是用半文言写的??我老读文言文,中毒有点深,一下笔就是文言风。但我依然不满意??这不是我喜欢的文风,且又超字甚多。可没办法了,就用这篇吧。不过文言可不大好,于是用半个钟将它改为现代书面语,改动后,字数竟只比半文言版的多一字??不过读着怎么都有点译文的味道。所以如此艰苦,一是年齿渐长,写功渐退,实在是才不堪用了;二是眼高手低,对这篇作文要求过高,要想写得开阔、深刻、厚重,好给同学做个示范,于是自己给自己套住了。尤其是这段时间我教作文特别强调论据丰富化,于是构思、下笔时刻意准备、运用众多论据;结果,反而被众论据所迷困,丧失了明晰的思路与稳健的说理??这点,大家在阅读时应该能感受到。这个错误我以前也犯过,本应记取前车的,这次却因用心过度而重犯了。这也告诉我们,论据勿堆砌,在说理充分的前提下,加上适度丰富的论据,才堪称好应试议论文。很确定的,这是一篇“雕琢”出来的严重超字(1274字)的失败之作。但我还是把它大方展示??因为,唯有平时的反复“雕琢”与“失败”,才有可能换来考试时的“畅捷”与“成功”。

相关推荐

2019年茂名中考状元名单揭晓,茂名中考状元分数学校

2023-06-18 18:23:03

2019年茂名中考考试时间安排,茂名中考考试科目满分多少分

2023-06-15 01:47:34

四川大学锦江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高考录取分数线是多少?附历年最低分排名

2024-01-23 21:03:34

郑州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业高考录取分数线是多少?附历年最低分排名

2024-01-23 21:00:39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和河北工业大学哪个好对比?附排名和最低分

2024-01-23 20:57:48

河北科技工程职业技术大学现代物流管理专业高考录取分数线是多少?附历年最低分排名

2024-01-23 20:55:04

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高考录取分数线是多少?附历年最低分排名

2024-01-23 20:52:10

2019年茂名中考状元名单揭晓,茂名中考状元分数学校

2023-06-18 18:23:03

2019年茂名中考考试时间安排,茂名中考考试科目满分多少分

2023-06-15 01:47:34

2019年茂名中学排名,茂名最好的中学排名完整榜单

2023-06-03 03:17:13

2019年茂名中考分数线,茂名中考录取分数线(出炉)

2023-06-16 04:37:22

茂名中考分数线公布查询时间安排什么时候

2023-06-05 00:56:55

茂名中考分数线与录取线,附历年录取分数线

2023-06-04 16:25:08

茂名中考分数线什么时候出来,查询入口公布时间规定

2023-06-02 14:27:00

最新新闻

茂名中考分数线与录取线多少分,茂名各高中中考录取分数线统计表  

2023-06-11 13:26:03

2019茂名中考时间表_茂名中考考试时间安排表

2023-06-14 19:55:50

2019茂名中考成绩什么时候公布出来及查询时间安排

2023-06-02 17:41:40

2019茂名中考总分多少分及各科目分值设置

2023-06-05 02:54:09

2019年茂名中考作文题目,怎么写点评解析

2023-06-08 16:24:11

2019年茂名中考状元是谁,茂名中考状元多少分

2023-06-08 07:55:18

茂名中考录取通知书查询,录取通知书发放时间

2023-06-17 21:34:28

茂名中考录取查询时间及录取结果查询入口

2023-06-16 01:06:34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大一新生军训时间安排,新生军训项目内容及多少时间

2023-06-13 02:22:04

关于知识产权宣传周宣传资料

2023-06-17 19:15:24

精选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周主题

2023-06-12 15:5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