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大全

反腐大片《人民的名义》观后感党员篇三篇

发布时间:2023-06-02 12:53:48 来源:新高考网

人民的名义》观后感最新【1】

仿佛是呼应,又仿佛是接力。戏很足的西安地铁“电缆门”,在问责处理期间,迎来了一部正戏的开播??检察反贪大戏《人民的名义》。

这部由最高检影视中心立项出品,被称为“史上最大尺度”的反腐剧,甫一出手,就以3.9%的收视率斩获全国网收视第一。

俗话说:“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反腐,这次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攻占了各大媒体的收视榜。以人民名义进行的依法反腐,如约收获人民的认可与关注。

这部剧,尺度超出预期。

在反腐剧领域,我们之前很少见到,反面角色的“尺度”能突破市级。而在格局和人设上,《人民的名义》有了重要突破,其中反面角色的最高级别直至副国级,也因此被称为“史上尺度最大的反腐剧”。

这也正应了小伙伴们耳熟能详的那句话??在反腐面前,没有潜规则、没有丹书铁券、没有铁帽子王。

(图:陆毅在剧中饰演反贪局长侯亮平。)

不仅尺度大,而且这部“颜值”很高的反腐大戏,有非常明显的现实观照。

小伙伴们都知道,十八大以来,省部级以上的落马高官有五六十人之多。在这个基础上,《人民的名义》对反面人物,才能有如此“大尺度”的展现。此外,据媒体披露,一开篇,那个贪污金额高达2.3亿元的处长,角色的原型正是国家能源局原司长魏鹏远??“小官巨贪”的一个典型。而剧中还有这样一个情节,反贪局长侯亮平为清点某贪官家里的现金,用坏了12个验钞机,这个细节也并非完全虚构,它就来自真实的新闻报道。

艺术源于现实。西安地铁追责帷幕渐开,《人民的名义》剧情柳暗花明,昔日津门“武爷”过堂受审,台上台下,依法反腐的进行曲持续推进,鼓点渐密。

识破“两面人”,去伪存真的“照妖镜”是什么?

不知小伙伴发现没有,这三件事如果说有什么共同点,除了都是“反腐”题材外,还都暗合了三个字??戏很足。

前者的跪地、鞠躬等戏码,自不待言;中间者,则塑造了一幕幕颇具张力的“两面人”形象:比如《人民的名义》一开场,就演了一个国家部委的项目处长被人举报受贿上千万。当反贪总局侦查人员前来搜查时,看到的却是一位长相憨厚的“老农民”在简陋旧房里吃炸酱面……

后者,“落马”后被查抄12皮卡物品这一细节,本就令人咋舌。在29日的一审庭审后,更有媒体盘点,武长顺“创造”了十八大后几个最高纪录:罪名数量6个,创纪录;涉案金额超5亿元,更创纪录。

是的,没有人脸上写着“贪官”二字。在问题暴露之前,这些官员们可能是一种样子,“落马”之后,另一种隐秘的样貌才浮出水面。

对号入座,“两面人”在现实中更不乏其人。河北省委原书记周本顺曾说了不少诸如“腐败没有后悔药”之类的话,暗地里却打招呼干扰纪委办案;广州市委原书记万庆良落马之前言辞“恳切”,请别人监督自己,私下却疯狂敛财、多次出入豪华会所;山东济南市委原书记王敏常常把“守纪律讲规矩”挂在嘴上,背地里却全家上阵、大肆贪腐。

要识破日益隐秘的腐败,揪出官场中的“两面人”,必须要有一面去伪存真的“照妖镜”。这个“照妖镜”,就是法治。

身在官场,不管你是“一面人”、“两面人”还是“多面人”,毫无疑问,规矩与红线确实存在,但这是由法律而非权力,或是行政级别划定的。更准确地说,是由法律为权力划定的。

权乃公器,法为国纲。法治的要义,就是一切治理难题都要依靠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化解。在立法日益公开、透明、民主的今天,法律除了人民意志与公共利益的凝结,再无其他身份。

法律,就是权力的界河。你恪守法律、秉公办事,道路才会远走越宽;你若背弃初心、“两面三刀”,在大众面前演得再好,等待你的是同样的结局??由法律编织的大网,平等地敞向每一个贪官,不管他官位有多高、戏有多足。

自当引法律之剑共击之。

演技褪去,才知谁在裸泳。托底的岸,永远用法治的砂石筑成。

《人民的名义》观后感最新【2】

《人民的名义》播出后在豆瓣上的评分维持在9分以上,这对国产剧来说,绝对是罕见的。它号称中国版《纸牌屋》,将反腐剧和政治剧合二为一,还原了中国官场现状的很多规则和特点。总制片人、导演李路认为,艺术作品源于生活但是要高于生活,要对现实素材做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艺术加工。“剧中确实有不少情节是借鉴了现实案例,但是反腐剧不是为了展示腐败,而是为了反映腐败给社会和人民带来的伤害,给大家以警示和启发。” 国家廉政体系是各种制度机制相互作用的系统工程。而我国现实中还存在政治制度空转、监督体制缺位的现象,人大、政协的地位作用还未能充分体现。有学者总结中国官僚腐败的根源集中体现为两个不对称性:一是权力不对称性,指的是公共权力和制约、监督公共权力的力量的不对称性;二是信息不对称性,指的是由于腐败隐秘、敏感特性而造成的腐败者和反腐败机构所掌握的信息的不对称性。权力不对称、信息不对称最大化的结果必然是导致腐败。解决权力和信息不对称问题,需要政府重新认识和定位公共权力,公共权力必须受到监督和制衡。中国要成功消除腐败的结构性根源问题,挑战不是来自外部,而是更多来自内部,来自党和国家内部的官僚主义、低效率以及公共权力缺乏监督和制衡的挑战。解决权力和信息的不对称性,需要为公民社会提供有效的政治参与和政治监督的渠道。改革开放30年来,公共权力向社会的逐步回归和政务信息的日益公开赢得了越来越多的民众支持。当今世界,民主化的潮流势不可挡,民众必将获得更多的政治权利。也只有让权力受到制约、让阳光照亮体制,腐败的蔓延才能真正得以遏制,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才会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人民的名义》观后感最新【3】

在这部作品里,汉东省检察院反贪局局长陈海在调查一桩特大贪腐案件时遭遇车祸,只是整个故事的一个引子,它相继引来的,是踌躇满志的新任反贪局长侯亮平的临危受命,是居心叵测的公安厅长祁同伟的如坐针毡,是心怀鬼胎的省委副书记高育良的惴惴不安,以及省会京州市政坛的暗流涌动。一场你死我活的博弈、虎口拔牙的战斗,由此拉开了序幕。

饶有意味的是,侯亮平要处理高育良的前秘书陈清泉前去向其汇报时,高育良言之凿凿地说道:“我们的人民检察院叫人民检察院,我们的法院叫人民法院,我们的公安叫人民公安,所以,我们要永远把人民的利益放在心上,永远,永远。”而当高育良败露之后,面对最后来看他的侯亮平,还放言高论:“为官者就得心正,心正则心安,心安则平安。”“公生明,明生廉。为政清廉才能取信于民,秉公用权才能赢得人心。”“人民”二字他挂在嘴边,脱口而来,但并未真正走心、入心,只是弄权上位的广告词和争权夺利的遮羞布。这也说明,为官者尤其是高育良这样的高官、祁同伟这样的官员既不幼稚,也不糊涂,他们是明明白白地糊弄人民,清清楚楚地谋取私利。而因为他们脸上戴了光鲜的面具,嘴上讲着正确的大话,人们既难以看得清楚,也难以很快识破。而这种既有官位保驾,又有大话包装的贪官,是最为有害的,也是最为可怕的。

《人民的名义》所揭示的由各种关系所维系,由各种力量所推导的官场生活,也是令人触目惊心的。就汉东省与京州市而言,这里既有政法系,又有秘书系,还有赵家帮、奸商帮,等等。这些派系与帮派的存在,既使官场政治生活更显波谲云诡,又使反腐斗争加倍复杂。而长期浸淫于官场,又会有种种诱惑引诱人。正如高育良自己说的那样:“中国的改革开放浩浩荡荡,每个人都身处洪流之中,其中,有人因为自身的努力幸运地站在潮头之上,潮头之上风光无限,诱惑无限,但也风险无限,就看你如何把握。”有的人站住了,有的人倒下了,有的人前行了,有的人后退了。差异与分别,正在于人性的放纵与持守,信仰的放弃与坚守。对祁同伟、高育良而言,官场就是魅惑人的名利场,在这里可以结党营私,自谋私利,而对陈岩石、侯亮平来说,官场就是一个冶炼人的大熔炉,在这里可以百炼成钢,更为坚强。两类人物,两种选择,两种结局,真正的试金石与分水岭,仍然是“人民”。那就是,是把“人民”作为名义挂在嘴上,还是把“人民”作为依托放在心上。而侯亮平与祁同伟、高育良等人的不同命运结局也告诉人们,真心实意为人民的,人民始终是其坚强的后盾;而虚与委蛇人民的,人民终究会将其唾弃。

由贪腐事件和“带病”官员为标本,来深入探悉政治生态现状,发掘其中的痼疾所在,并对不同政治选择背后的人生理念进行辨析,让人们在认识现实政治的同时,反观人生,反思人性,反求诸己,这应该是《人民的名义》的真正价值所在。正是在写出当下官场领域的政治生态,以及官场人物各自心态的意义上,这部作品不仅有力地超越了一般的反腐题材作品,也把当下政治小说的写作水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得罪千百人,不负十三亿”,对于我们这个把“人民”二字铭刻于心的政党来说,反腐败永远没有剧终

骑自行车上班,在陈旧简陋的家中吃炸酱面,每个月给乡下老母亲汇300元生活费;然而在另一处隐秘的豪宅,壁柜里、床上、冰箱里,却塞满了一沓一沓的现金,总数超过2.3亿元……最近热播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一开篇,就为我们勾勒了这样一个腐败官员的“两面人生”。反腐决心之强、贪腐为害之烈,通过视听语言呈现,让人尤觉震撼。

“厉害了,我的‘人民’!”《人民的名义》甫一播出,便收获观众热情的点赞。除了跌宕的剧情、精彩的表演,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它反映着当前中国反腐败斗争的实践,回应着反腐败的民心所愿。文艺当与时代同行,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败成为中国政治舞台的重要内容,也成为牵动人心的时代命题。

电视剧中触目惊心的贪腐画面,是惊心动魄的反腐败斗争的艺术再现。在调查武长顺案件期间,举报人到中央纪委接受约谈,为避免被打击报复,一路竟换了三次车牌;白恩培放任妻子搞权钱交易,事发后,仅仅清理从白家查获的红木、翡翠、玉石等藏品,办案人员就花了十几天时间……少数人的腐败行为,甚至让编剧周梅森感叹,“远远超出了一个作家的想象”。立足于反腐实践的影视剧,可以让观众对反腐有更多了解,也有助于更好地营造反腐的社会氛围。

“我不干好事也就罢了,我还干这么多的坏事,就自己感觉到自己简直是不可饶恕”“钱财有什么用,钱财没有使我心安理得,反而让我罪孽深重”,这是落马官员朱明国、魏鹏远的忏悔。但到要承担后果时才幡然醒悟,一切已为时晚矣。女县委书记袁菱落马后,常常回忆昔日在大学工作时的生活。她始终记得,夏天的时候,一家三口省吃俭用买了个空调装在9平方米的书房,全家挤在空调前吃饭,其乐融融。可如今,这样的日子再也不会有了。“一人不廉,全家不圆”,滥用权力带不来幸福,不义之财给不了心安,很多人看不透这朴素的道理,最终只落得“树倒猢狲散”。

随着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持续推进,人们对反腐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老虎”“苍蝇”一起打,让反腐败只是一阵风、走过场等观点不攻自破;对侵蚀百姓利益之举坚决打击,让老百姓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越来越多的领导干部及其家人意识到,清廉是最好的“护身符”,经常扯袖子、咬耳朵、敲警钟才能“治未病”。朱明国承认,“这一步迈出去之后,你没有外力的强制和组织上的干预,靠个人不容易停下来”。从这样的意义上讲,反腐是紧箍,更是保护。雷霆的行动、强力的震慑,助推了政治生态好转,正如周梅森所说,“改善土壤,改变政治生态,理顺关系,让能干的人得以发挥,让正气得以张扬”。

反腐败永远在路上。当前,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但要真正实现“不能腐”和“不想腐”,还要依靠思想建设和制度建设继续推进。“得罪千百人,不负十三亿”,对于我们这个把“人民”二字铭刻于心的政党来说,反腐败永远没有剧终。以人民的名义,是反腐的动力,更是反腐的意义。

相关推荐

精选《人民的名义》观后感范文1000字

2023-06-13 06:23:24

党员《人民的名义》观后感1000字精华篇

2023-06-05 07:22:06

2024年湖北高考历史排名85150名能上哪些大学(原创)

2024-01-23 17:49:28

2024年南京大学内蒙古录取分数线预测多少分(附历年最低分)

2024-01-23 17:46:42

新疆科技学院和西南民族大学哪个好对比?附排名和最低分

2024-01-23 17:44:38

2024年辽宁高考物理排名66400名能上哪些大学(原创)

2024-01-23 17:42:08

2024年四川高考理科排名157350名能上哪些大学(原创)

2024-01-23 17:39:57

精选《人民的名义》观后感范文1000字

2023-06-13 06:23:24

党员《人民的名义》观后感1000字精华篇

2023-06-05 07:22:06

李大钊纪念馆观后感作文【多篇】

2023-06-13 07:53:30

最新参观李大钊纪念馆观后感作文

2023-06-19 22:06:39

哈利波特书观后感怎么写【汇总】

2023-06-17 19:50:19

哈利波特这本书的观后感作文8篇

2023-06-07 07:23:21

读J.K.罗琳哈利波特书的观后感十篇

2023-06-11 14:17:42

最新新闻

小学生作文海洋天堂观后感500字七篇

2023-06-16 23:56:12

观海洋天堂特殊教育观后感八篇

2023-06-10 12:03:17

李连杰老电影海洋天堂观后感五篇

2023-06-11 04:42:17

看央视圆明园纪录片观后感三篇

2023-06-17 21:23:31

精选小学生参观烈士陵园观后感400字

2023-06-12 18:06:59

关于参观烈士陵园观后感2000字

2023-06-07 15:53:35

最新人民的名义观后感

2023-06-14 12:34:46

关于电视连续连续剧人民的名义观后感

2023-06-12 06:43:18

精选《人民的名义》观后感范文1000字

2023-06-13 06:23:24

2019年深圳义务教育申请入学取消计生门槛

2023-06-02 14:56:37

党员《人民的名义》观后感1000字精华篇

2023-06-05 07:22:06